市美术馆筹备一场名为“古今对话:器物的新生”的大型修复艺术展。
林晚所在的文化传播公司承接了部分宣传策划工作。在冗长的展品清单里,
一个熟悉的名字和一个展品描述像一道闪电,
枝莲纹梅瓶(一对)**> **修复者:陈屿**> **修复说明:运用传统金缮工艺,
直面破碎,赋予伤痕新的美学意义与生命力量。**她的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,
骤然停止跳动,随即又疯狂地擂动起来,震得指尖发麻。那对瓶子……他居然……修复了?
还用在了展览上?开展当天,林晚带着一种复杂到近乎自虐的心情,避开人流高峰,
独自走进了展厅。展厅设计极具匠心,光线柔和,营造出静谧而神圣的氛围。
她绕过恢弘的青铜器,掠过华美的漆器,脚步最终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展区前停下。
柔和的光束如同舞台追光,精准地打在一个特制的独立展柜里。柜中,
两只青花缠枝莲纹梅瓶肩并肩地立着。温润如玉的白釉流淌着宁静的光泽,
细腻流畅的青花线条勾勒出繁复而优美的图案。它们完好地伫立着,
仿佛从未经历过那场粉身碎骨的激烈碰撞。然而,走近细看,震撼才真正袭来。
瓶身上并非完美无瑕。一道道或长或短、或深或浅、蜿蜒曲折的裂痕,如同大地的沟壑,
纵横交错地遍布瓶身,甚至贯穿了优美的瓶腹!但这些裂痕没有被掩饰,没有被抹去,
更没有试图复原如初。
的金色物质——那是金粉与天然大漆混合而成的金缮材料——精心地勾勒、填充、连接起来。
那金色并非浮夸的亮黄,而是深沉、厚重、带着岁月沉淀感的暖金,如同熔化的夕阳,
又似凝固的时光。它沿着每一道狰狞的伤疤流淌、凝固,形成一条条纤细却坚韧无比的金线。
这些金线非但没有破坏瓶子的整体美感,反而赋予它们一种惊心动魄的、浴火重生的力量。
破碎被转化,伤痕被升华,成为器物本身独一无二的印记,一种向死而生的庄严宣告。
灯光下,金色的裂痕流淌着沉静而强大的光芒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