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像是为我眼前熟悉的草木打开了一扇新的窗,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意境。我笨拙地学着,
内心却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新奇感。生平第一次,
我对具体的、有生命的事物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兴趣。收工回家后,鬼使神差地,
”、“江南园林植物配置”、“太湖石审美四要素”……那些曾经觉得枯燥无比的专业术语,
此刻都有了沈清漪庭院里活生生的注解。去沈宅,渐渐成了我灰暗生活中唯一的光亮。
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,开始主动询问:“沈老师,
这盆五针松的云片(盆景中修剪成片状的枝叶层),是营造山巅云海的意思吗?
” “水池边那几块石头这样摆,是为了倒影在水里形成峰峦起伏吗?
”沈清漪对我的主动颇为意外,继而眼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。她放下手中的书或茶盏,
兴致盎然地为我讲解:“这叫‘旱山水’,无水处见水意。石头的大小、纹理、角度,
都要呼应水池的形状,才能让人一眼看去,恍若真山倒影其中。
” 她指着假山旁一处不起眼的角落,“你看这几株矮小的南天竹和书带草,叶片细碎深绿,
放在山脚背阴处,是不是立刻有了山林的幽深感?这叫‘点苔’,画龙点睛。
”她不仅讲技法,更讲意境:“园子是活的诗,立体的画。堆石如布阵,栽花似点兵。
疏可跑马,密不透风。每一处都要有‘景深’,要引人入胜,更要留白给人遐想,
所谓‘庭院深深深几许’?答案不在匠人手里,在观者的心里。
”这些充满智慧和美感的讲述,如清泉般流入我干涸的脑海。更奇妙的是,
写作课上教授们反复强调却让我无比茫然的“结构”、“节奏”、“留白”、“意象”,
竟然在沈清漪关于园林的只言片语中,找到了无比清晰、触手可及的对应!
开始尝试着把这种领悟笨拙地融入我的小说草稿里——为一个武打场景设计疏密有致的节奏,
像盆景的枝干布局;为一个悬疑段落设置欲言又止的留白,
如庭院中那一方引人探究的月洞门后的未知天地;甚至主角性格的塑造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