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美地迎合了我们大脑的这种“原始设定”。你今天加个班,下个月工资条上就能看到回报。
你今天完成一个设计稿,马上就能收到客户的付款。这种“一手交钱,一手交货”的模式,
是确定的,是可控的,是能立刻缓解我们生存焦虑的。它就像一种“精神毒品”,
我们对这种“确定的、即时的”小钱,上了瘾。而第三条轨道——系统建造,
恰恰是反人性的。它要求你投入大量的“沉没成本”。你可能需要花一年时间,去写一本书,
而这一年里,你没有任何收入,甚至还要倒贴生活费。你可能需要花两年时间,
去运营一个公众号,而前两年,你可能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粉丝,和零星的几块钱打赏。
这是一个“延迟满足”的漫长黑洞。它充满了不确定性。你不知道你的系统,
什么时候能建成,甚至不知道它到底能不能建成。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,和漫长的无回报期,
足以劝退99%的人。我们宁愿选择一个“月薪三万”的确定性,
也不愿去追求一个“未来可能年入百万”的不确定性。我们对“即时回报”的贪婪,
和对“不确定性”的恐惧,共同构成了第一道强大的引力,
把我们死死地吸附在低效的轨道上。
二、思想钢印之二:“亲力亲为”的道德洁癖我们的文化,几千年来,
都在歌颂一种“工匠精神”,一种“眼见为实、亲力亲为”的劳动美德。
我们被教育: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,“劳动最光荣”。这种观念,
让我们对“杠杆”这个概念,产生了一种天然的、道德上的“不适感”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,
靠“系统”赚钱,靠“团队”赚钱,靠“资本”赚钱时,我们内心深处,
会有一个声音在说:“这是投机取巧”,“这是剥削”,“这钱来得不干净”。
而当我们自己,想要去使用杠杆时,这种“道德洁癖”就会变成一种强烈的“自我攻击”。
一个优秀的程序员,想要组建一个团队,把重复性的编码工作外包出去,
他会感到一种“愧疚感”。他会觉得:“我自己做,才能保证...